日本的稻米品質評鑑由日本穀物檢定協會(Japonica Rice Evaluation Association)負責,每年發布「食味排行榜」,根據外觀、形狀、味道、黏度、色澤等五項指標,將稻米分為五個等級:特A、A、A'、B、B'。其中,「特A」級為最高等級,代表該品種在當年度的品質表現極為優異。
在2023年的評鑑中,共有144個品牌參與,最終有43個品牌獲得「特A」級評價,佔比約30%
根據來源資料,日本米的等級評定主要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在玄米(糙米)階段進行的外觀檢查,另一種是針對煮熟白米進行的食味(口感與風味)官能試驗。
玄米階段的外觀檢查 在日本,農林水產省會對玄米進行檢查。檢查項目包括米的形狀、有無蟲害以及透明感1。如果無法通過這項檢查,就不能標記產地或品牌,也無法販售。這可以視為是米上市前的基礎品質篩選。
白米的食味官能試驗 這是更廣為人知的日本米美味度排名...。這項試驗由一般財團法人日本穀物鑑定協會每年舉辦,目的是為了推動品質優良稻米的種植技術與拓展消費市場。
評選標準:評審員會從外觀、香氣、味道、黏度、硬度以及綜合評價等六個方面對事先隱去品牌的各種白米進行評審。評審時會使用混合多個產地越光米的「標準米」(稱為「A'」)作為比較基準...。
等級劃分:與標準米比較後,米被劃分為以下等級:
◦特A:比「標準米」更優良。
◦A:優秀1。
◦B:次級1。
◦B':劣米1。
•評審員:評審由業界中經過挑選的食味評論專家共20人組成。
評選結果:每年的結果會公布,例如2023年產白米的食味排行榜中,144個參評品牌裡有43個被評為「特A」級。
食味排行榜的結果顯示,白米品質呈現出「西高東低」的局面。一些品牌曾多次或連續被評為特A級,例如北海道的「七星及夢美」已連續14年獲得特A級,而新潟魚沼的越光米則保持著連續28年獲得特A級的最長記錄(1989年至2016年)。